Hanezu Don't worry. Think, and do.

拒绝异化,回归自身

停止与自身的对立,回归自己真实的情感,可能是 2019 年我从 KY 学到的最重要的一课了。 KY 在 2020 年元旦祝福里写道,

2019年我想的最多的两个词是“异化”和“回归”。异化了的人,和自身的距离遥远,对他人和自身都缺乏爱与真诚的能力。工作、消费都能异化人,一旦你像看待物品一样看待自己和他人,可能就会走上失去“存在感”、空虚而麻木的异化之路。
而与异化的对抗,则是需要回归到我们自身。回归一种私人性而非公共性的、地域性而非全球化的、看重自身的需求而非一味追求消费品的、线下而非线上的、有创造性而非麻木工作的生活。
在这个时代存在,我们尤其要看重自己作为人的精神。为自己建立一个小小的、联结深入的私人社交圈,去爱,去总是有所创造,去追求美德,去在消费的浪潮中保持批判和反思——从而不被时代的洪流卷走。

我们可以做的,是利用反向操作技巧,去时常意识到与自身的对立,去和自己做朋友,去了解自己的好恶,去感知自己的想法,去拾起这样理所当然,却被现代社会所粉碎的习惯。

  1. 「我不甘心。不甘心得想死。」
  2. 我们害怕显得自己软弱,而去回避直面自己的情感
  3. 身心分离,让我们照料不好自己
  4. 对方是合适的人吗?不妨问问自己的内心
  5. 一个爱好,可能是回归自身的捷径
    1. 拉琴
    2. 瑜伽
    3. 做饭

「我不甘心。不甘心得想死。」

2019 年 7 月,京阿尼被付之一炬,我第一次参与的论文也被拒了。

论文结果出来时,其他几个作者们都纷纷表示不服评审人的意见。 我也是不服的,但结果都出了,又能有啥办法呢。

直到之后我看了京吹续作的预告片,截取了几个不同的角色重复同样的台词的镜头:

「我不甘心。不甘心得想死。(悔しい。悔しくて死にそう。)」

这句反复出现的简单的台词,深深刺痛了我。

年纪越大,就越不由自主地去装着坚强的样子,装做能坦然接受不如意的事情,装做自己并没有不甘心。

装着装着,就把重要的情感都埋藏起来,就把自己异化成他人,就活成自己不想活成的大人。

感谢京阿尼,她细致刻画每一个细节的作品,一直都在教会我细腻的情感。

祝她能度过这最黑暗的时刻。

我们害怕显得自己软弱,而去回避直面自己的情感

想起《ssss.gridman》的一句台词:

六花「茜不软弱,她只是情感细腻。(弱いとかじゃなくて、茜が繊細なんだよ)」

当面临负面情绪时,通过对自己心中产生的感情加以抑制,仿佛这种软弱不曾出现过,来表现得坚强, 是青春期的我们都曾用过的一种心理防御手段。 男生隐藏害怕来显得强大,女生压抑同情来显得成熟。

这种孩童时期的逻辑烙刻为思维定式,成年之后也会不经意地这么去思考问题。 但是这种逻辑却是充满矛盾的。

有强大内心的人,首先能直面自己真实的感受,在感动时流泪,在遗憾时懊恼,在失败时苦闷,在不甘心时捶胸顿足。强大的内心正是经历过了暴风雨,才有勇气迎接汹涌波涛。

身心分离,让我们照料不好自己

“自我照料”与“身心分离”》提到,

作为第一批奔三的90后,我们自我意识极强,凡事都爱随心所欲。从离开家上大学开始,这十年过得最是随性不过,吃饭、睡觉都没有定点一说,白天不饿就不吃了,半夜饿了就大吃一顿宵夜。觉也少,天天三四点睡。

这开头,说的不就是我吗。

说实话,我以往一直觉得这些都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但自从这两年生病,频频觉得不舒服,才不得不开始关注起生活中许多特别具体的问题。
原来照顾好自己是一件需要很多精力、对我来说非常困难的事情,常常感到精力不够顾及生活中诸多琐碎,有种overwhelmed by life的感受。

划分出固定的精力在照顾自己上,可以说是必须且应该去做的。但是现在更多的人“就像是在使用一件物品一样使用自己的身体”。

从根本上而言,失去了“心-身”之间的连接,是造成这一系列问题的根源所在。
我们无法及时、准确的解读自己身体的感受。无论是累、饿、渴或者困。明明很累了却不觉得、明明饿了、渴了却没意识到,明明很困了却很亢奋——这些都是身心失联的表现。
在这种状况下,我们与身体之间的关系是彼此隔绝、乃至于敌对的。只有等到身体尖叫、给出了极端反应的时候,我们才注意到它的存在。往往这时,身体的损伤已经发生了。

造成身心分离的,则是我们生活在的“去人化”的社会:“我们更少感知真切的私人的情感、更多把自己当作工具式的齿轮,投入高效的生产性的运转。我们所追求的生活也是被高度标签化的”。

这篇文章提倡的重建身心链接的一个办法是“正念生活”:刻意倾听自己的身体发出来的讯息。“此时我的感受是什么?是饿还是渴?我累了吗?我想休息吗?我身体里有什么感觉?有疼痛吗?”。

在生活的每一刻,都把全部的思维和注意力,全盘投入在此时此地、此情此景,能减少因为放不下过去和担忧未来造成的煎熬痛苦。
把注意力投入到身体上,是把注意力投入到当下的重要的一步,因为思维可能前往过去和未来,但身体永远只在当下。

KY 还有另一篇讲正念的文章,提到了 4 个正念着眼于解决的问题:自动驾驶模式,无法活在当下,逃避痛苦,无法专注。

1. 停下自动反应模式:与你的情绪保持距离。当你感到愤怒的时候,意识到你此刻有愤怒的情绪,然后平静地说出“此时我感到了愤怒”,而不是让愤怒操控了你。
2. 无法活在当下,就无法全身心感受到这一刻的美好和喜悦。更重要的是,人们大部分的不快乐,却都起源于过去和未来:无法接受过去、不断担忧未来。焦虑和压力很少来源于此时此刻,此刻你还好,你只是担心下一刻会变得不好,或者感叹曾经本可以更好。
3. 人们有一种逃避痛苦的本能。我们通过对工作成瘾、对购物消费成瘾、对减肥成瘾等等,来麻痹自己不去看见真正让自己痛苦的东西,更不愿意深入体会痛苦是一种什么样的滋味。可是当你愿意承认、接受、好好体会你的痛苦的时候,你和它的关系会改变,会收到它传递给我们的重要而真实的信息,它也会变得更好承受。
4. 太多人没有办法在如今爆炸式的信息中安静下来,他们无法专注,所以同一段时间里的工作效率低下。他们总是不自觉流露出着急的神色,让自己和他们身边的人都感到很不舒适。

对方是合适的人吗?不妨问问自己的内心

我试图用困惑、危险、失败来打动你》给了两个不仅仅局限于恋爱,更能扩展到各类亲密关系的建议:

➢  一段感情是否值得去相信,是否值得去努力付出,更重要的可能是我们身在关系中的状态。

其实,古斯明看到,从来不是玛姬的约会对象,而是看玛姬和对方在一起时的状态。在以前的约会中,玛姬常常焦虑不安,表情局促,努力掩盖两人间的尴尬气氛;而这一次,玛姬非常放松,眼睛中洋溢着满足和喜悦。

➢  尊重并接纳真实的自己,包括坏的一面,并与对方坦承相见,是构建真实而深入的连接所必需的付出。

在很多人的内心深处,依然对深层次的关系怀有切实的渴望,只是害怕潜在的挫败和伤害,而放弃了憧憬。或许,我们可以更勇敢些,不必时时都表现得有趣潇洒,真实的笨拙也会显得可爱;不必时时都是坚强笃定的样子,真实的脆弱也会被爱你的人接纳。

一个爱好,可能是回归自身的捷径

我感受到自己与自身回归的瞬间,更多的都是在一些爱好中。

拉琴

拉琴的时候,我能感受到我的身体。我能够集中注意力,让左手的手指抬起,或者按在正确的指位上,让右手的手腕运弓,让左右手协调地拉出音符。

瑜伽

瑜伽是与自己身体的对话,几乎是个不言自明的道理。瑜伽最重要的一点,是观察自己的呼吸。从呼吸的状态,我们可以窥见我们身体与精神的状态。

与瑜伽关系密切的冥想,也是一个道理。通过把注意力从外向转为内向,实现与自身的对话。

做饭

做饭,是与自己胃的对话。

很少有人不喜欢吃。我们对于食物都会有自己的喜好与忌口。但是这些倾向都是建立在我们对可以尝到的食物做出的判断。

如果说饭店推出的菜单是在尝试对大众的口味找一个局部最优解,做饭最有趣的地方,在于你可以对自己的喜好进行“梯度下降”,找到一个自己专属的最优解。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