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nezu Don't worry. Think, and do.

产品迷宫的十字路口

  1. 关于竞争对手
    1. 老想到竞争对手就会焦虑,但只有想清楚自己的方向才是捷径
    2. 胸怀广阔的企业家,从不置竞争对手于死地,他会给对手留下活路
  2. 关于好产品
    1. 好产品往往不是等到条件齐全了才开始做的
    2. 好产品往往不是在被设计出来的时刻就已经是好产品了

关于竞争对手

老想到竞争对手就会焦虑,但只有想清楚自己的方向才是捷径

做产品研发,最容易让人心态失衡的那么一些时刻,是你看到竞争对手在社交网络上炫耀他们最新的进展,而你却还在为手头上的工作焦头烂额。

深度学习这几年的新应用开发,就像果实垂满枝头的果园的大门被嘭的一声打开, 天才也好,学霸也罢,研究了几十年的,从来没有接触过机器学习的,一窝蜂从大门涌进。 跑得快的摘走几颗枝头的果实就走向果园深处,会爬树的逮住一棵大树就画好地盘,尽情享用枝头的果实。 那些稍微慢人一步的,可能就是在树下捡吃剩的果核的命了。

可是,随着季节入冬,果实将会越来越难找。 那些一开始就只是想吃果子的人,找不到果子了,就会离开并寻找下一个果园。 最终留下的,是把种子留下来,播种于春,种出一篇自己的果园的人。

我想,不仅仅是深度学习,在任何行业,比起一时的风光领跑,耐住寂寞的深耕才能换来长久的发展。

胸怀广阔的企业家,从不置竞争对手于死地,他会给对手留下活路

华为事件后对任正非的采访里,任正非在被问到第 32 问时回答道:

公司现在的问题是赚钱太多,因为我们不能把价格降低,降低以后,就把所有下面的公司全挤死了,就成为“西楚霸王”,最终也是要灭亡的,所以我们不能在产业中这样做。苹果是榜样,永远是做一把大“伞”,让下面小厂家都能活。如果苹果卖萝卜白菜价,全世界就没有其他手机了。我们钱多,用一部分投入战略,但是不横向扩张,就给大学和科学家给予支持。我们开科学家大会,能把全世界这么多顶尖科学家请来,这也是奇迹。

在我看来,这是这篇采访中最能体现任正非大企业家胸怀与远见的一句话了。任正非言下之意是说,如果下调华为的手机价格,华为手机销量会上升,也就导致其他厂商的销量下降。但是销量上升,每一台的利润下降,可能最终华为赚的钱不会变多。这种市场策略,不会让华为赚更多钱,只会导致其他手机厂商的破产。

任正非认为这么做的确可以让华为垄断整个行业,但长期来看不利于华为的成长。所以他们选择了保持相对较高的售价,并将这些利润一部分用于战略发展,更多的一部分投入于长期的技术研发。

当一个能解决新的需求的新技术出现的时候,必然会有数个能跨过门槛的团队进入,瓜分这个新领域的用户。努力去贴合没有钱的大多数用户,最容易争取到用户数量,但是这也意味着要薄利多销。任正非的思路,则是去贴合高端用户的需求,做最优质的产品。如果把精力全部投入在提高市场占有率上,就会浪费掉本来可以用于提高技术硬实力,改善产品的人力与财力。

缺少远见的企业家总想着快人一步,弯道超车,垄断市场,贪图击败眼前的竞争对手以解近忧,而胸怀广阔的企业家感恩对手的存在,并成就国际闻名的品牌。

关于好产品

好产品往往不是等到条件齐全了才开始做的

我理想中的“好产品”,应该做到:解决了实际问题,达到了一定用户数量,用户体验好,商业模式明确。

但这个想法对于我来说,一直是一个思想负担。 开发一款这样的“好产品”,需要的资源、能力与机遇,都远远超过了个人之力所能及的范围。 绝大多数“好产品”也都出自 Google 等跨国科技企业之手。

这让我感到无力。以现在自己的能力,再努力也就能做一个“不那么好”的产品。

但因此转身进入 Google 这样的公司并不能解决问题。 在这种公司,只有有经验的工程师才有可能能带领团队进行开发。 即使混出了点名堂,想要开发自己真正想做的产品也是无比困难的。

更何况,Google 也一样生产着大量的平庸应用。《How Google Works》中提到,

The tailwind of Google’s marketing and PR engine and brand wasn’t nearly strong enough to overcome a headwind of mediocrity.

不光是谷歌,在看待产品与宣传的关系上,Amazon 创始人 Jeff Bezos也认为,能成功的产品,首先得是好产品。

In the old world, you devoted 30% of your time to building a great service and 70% of your time to shouting about it. In the new world, that inverts.

好产品往往不是在被设计出来的时刻就已经是好产品了

《How Google Works》继续提到,

The second reason product excellence is so critical is that the cost of experimentation and failure has dropped significantly. You see this most dramatically in high-tech industries, where a small team of engineers, developers, and designers can create fabulous products and distribute them online globally for free. It’s ridiculously easy to imagine and create a new product, try it out with a limited set of consumers, measure precisely what works and what doesn’t, iterate the product, and try again. Or throw it out and start over, that much smarter for the experience.

举个具体的例子,iPhone 最早的版本,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具备了现代 iPhone 的雏形,但是 iPhone 也是经历了 2G, 3G 的迭代,从 4 的成功开始才被认为是一个好的产品。

所以说,有潜力的产品,存在着一条到“好产品”的可行之路,路上的每一步正是产品的一次迭代。

这么一想其实也就坦然了。与其面对不可控的因素而踟蹰不前,不如按着心里的想法,大胆地做,大胆地摔,再爬起来前行。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